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绿色家园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世纪使命·登高望远

2010年06月11日 18:13 佚名 点击:[]

掬水而歌

何宝庆

这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战略抉择。

当大自然频繁以飓风、海啸、旱灾、洪涝考验人类的时候,4400万赣鄱儿女选择了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崛起之路。浩渺鄱阳湖,波光潋滟、渔歌唱晚、万鸟飞翔……这样的美景,既是我们奉献给赣鄱大地的田园诗,也是洋溢着人类思想光辉的交响曲。

这是追求富民理想的科学发展大道。

这块土地,曾有过灿烂的荣光,也在边缘的沉寂中蹉跎了漫长的时光。这片1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沃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财富也是生态。围绕生态,最核心的是经济。在风起云涌、千帆相竞的区域竞争大格局中,赣鄱儿女把握大势、找准定位,脚踏实地、奋发图强。铿锵的足音里,分明有日夜兼程、时不我待的急切,有科学发展的睿智。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放眼全球的胸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勾勒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和美好前景。

这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新时期的精彩演绎。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没有成功范例可循,也无现成模式可鉴。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雷厉风行的魄力,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系统和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规划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蓝图在实干中清晰丰满、未来在全省人民的奋斗中显露峥嵘、灿烂生辉。

600多个日夜,战略构想、课题研究、规划编制、申报论证……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作为科学发展观试点省之一的江西,以一个创新的战略构想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支点,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从地方规划跃升为国家战略,从一个撬动江西崛起的支点跃升为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是党和国家面向世界作出的清晰判断:鄱阳湖属于江西,更属于中国和世界;“一湖清水”属于今天,更属于人类共同的未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向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出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高瞻远瞩。

为这庄严的抉择欢呼吧——我们所选择的绿色发展之路,将引领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富裕幸福的美好家园。

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典范

——访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江西人对鄱阳湖开发的理念有何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最初提出的背景如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意义何在?未来我省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哪些原则?日前,记者采访了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

傅修延说: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江西全境则是一个群山环抱、众水归“鄱”的巨大盆地,在这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单元中,山脉、江河与湖泊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行政区划正相契合的生态系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回答。傅修延告诉记者,2008年1月18日,省委书记苏荣亲自主持召开全省专家学者座谈会,探讨江西发展大计。当时,国家正在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我们为此建议江西要积极向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统筹环鄱阳湖周边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在论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意义时,傅修延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事关江西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且对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有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计划的试点推广,有利于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工作的有序推进,有利于完善大湖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有利于我国对外展示在生态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当前,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呈现出东中西互动的发展态势,鄱阳湖地区处于我国东西部的接合部,是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的直接腹地,也是连接西部地区的重要水陆通道。在这一地区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具有扎实雄厚的前期基础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望为国内其他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傅修延建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从省情、国情出发,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在破解问题与矛盾中不断前进,努力探索与总结发展经验;必须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取得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集中各层次的力量,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聚四方之力,汇万家之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典范。

山江湖工程的延续与发展

——访省科技厅副厅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我省已经实施了25年的山江湖工程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12月9日,记者采访了省科技厅副厅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

“省委书记苏荣在论及山江湖工程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关系时精辟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与发展。”王晓鸿开宗明义。我省山江湖工程,真正意义上的启动是在1984年。从那时开始,我省着手对鄱阳湖的调查与研究。当时鄱阳湖地区的现状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二”来概括,即湖区县的GDP、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占全省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在经过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我省树立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理念。

经过25年的实践,我省山江湖工程已经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开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风气之先。2000年,我们总结山江湖工程时,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五大河年入湖泥沙量由2000万吨下降到了800万吨,湖区贫困人口由620万下降到了90万。

展望未来,王晓鸿充满自信。他说,结合山江湖工程的经验,他理解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含了两大内涵,一是立足生态保护,着眼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立足鄱阳湖,着眼全流域。丰富这两大内涵,山江湖工程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更需要着眼于全流域。如果说,过去更多是着眼于鄱阳湖流域的话,现在则需要跳出鄱阳湖,立足于长江流域来通盘规划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于此,我省才提出了鄱阳湖控湖工程的设想;正是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才使控湖工程的设想不断完善并由“控湖”向“控枯”思路转变。没有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没有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江西不可能保护好“一湖清水”,也不可能让“一湖清水”富裕百姓、福荫子孙、泽被全流域。

王晓鸿介绍,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显身手,山江湖开发办公室将调整部署,进一步加强对鄱阳湖的系统研究,加强动态监测,加强对流域的综合管理。山江湖开发办将陆续在我省建立一批研究基地,吸引国际国内的科学家前来鄱阳湖进行深度研究,同时搞好动态监测,以充分掌握鄱阳湖变迁的规律和趋势。而流域综合管理是国际热门领域,加强鄱阳湖的流域综合管理,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难忘历程

铿锵求索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凝聚发展智慧

2008年3月8日,在省委书记苏荣主持下,江西“两会”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记者招待会,吸引了境内外80多家主流媒体、150多位记者的“眼球”。

记者们敏锐地意识到,江西所构想的这一发展战略,不仅与党的十七大精神高度吻合,而且成为会后第一个将生态经济提升到战略层面的省级地方政府;不仅将对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必将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起点。

不断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江西,以加速快跑的昂扬姿态,拉开了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发展道路的序幕。

科学谋划——分秒必争,步履铿锵

区域经济鼓角激烈、千帆相竞的大格局下,力争使自身优势和潜能在资源整合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抢占发展先机、谋求竞争优势的必需。因此,在战略上争取自身地位的提升,在政策上争取国家给予倾斜——成为区域各方发展的主要方向。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为生态优势明显的江西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尤其在江西工业化发展到新阶段以后,资源矛盾日益显现、生态优势面临挑战,已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成渝地区到武汉、长株潭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最近提出的广西北部湾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许多兄弟省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成功谋求了在全国发展战略中的一席之地,这更使我省增添了紧迫感。

2008年初,省委书记苏荣亲自主持省内专家学者座谈会,并表示,“申报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是我省的一个重大课题,切中要害,势在必行”。

2月22日,省长吴新雄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关问题。3月8日,对外界公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后,相关调研、规划行动进一步加速。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凝聚几代赣鄱儿女的追求和梦想,顺应了4400万江西人民的呼声,勾勒出16.7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美好未来。围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省上下进行了广泛探讨和研究,先后召开过多次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进行统筹部署和组织落实。为了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省委书记苏荣先后5次深入湖区问计;省长吴新雄也多次赴鄱阳湖就污水处理等重大问题实地调研……

全省上下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想开始被公众知晓,到形成科学规划上报国务院审批,仅5个月的时间。

这样的速度,是因为江西人民对这片青山绿水爱得深沉。

这样的速度,是因为我们追求富民兴赣的理想,如此执著、迫切。

求真求实——广纳贤言,不遗乡老

一方面,赣鄱崛起分秒必争;另一方面,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更无现成模式可搬。

2008年4月23日,省发改委、省社科院联合发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研究课题招标公告,设立10大前期研究课题,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具有高度挑战性的课题招标,引起了国内外科研院所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经过公正公开的遴选,5月18日,65个竞标的课题组中共有20个最后中标,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

在短时间内,中标课题组形成了30多公斤、400多万字的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报告,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撑;与此同时,5月初,省委书记苏荣发表公开信,就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系列事关江西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问计于省内外朋友,引起热烈反响,一个多月时间内,共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网上跟帖6万多条。省发改委也专门设立网上论坛,4万多网民先后登录浏览,梳理了近400条建议……

一位网友网上发帖道: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让“生态文明”舞动母亲湖,是赣鄱儿女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又一次崭新选择。

2009年9月11日,省委书记苏荣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讨论审议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这份凝聚着专家以及广大群众智慧的规划,强调在加快发展和崛起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绿色崛起、绿色发展。难怪一位境外记者由衷感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打造的最大的民心工程!

9月14日,省委、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上报规划,提请审议。

品牌蓄势——传播赣绿,深化内涵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开发水利发展农业,到广泛治理血吸虫病,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实施的“山江湖工程”,再到本世纪初确立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凝结着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心血,是数代江西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然而,站在新起点上的江西,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生态优势,探索一条适合省情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肩负起富民兴赣的重任?

这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一个全人类共同求解的难题。闪耀着创新思想光辉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在于——世界在等待诠释,而江西在探索答案。毫无疑问,在这个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江西将赢得更多的机遇。

2008年7月11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等以及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出席论坛,而论坛的主持人,则是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

论坛的高规格,说明了江西对于鄱阳湖生态文化的关注。而在我省面向全球招标的10大课题中,就包括《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地域文化建设研究》,更说明这种关注已经切实地付诸行动。

论坛上,苏荣指出:“文化的魅力,如同清澈的鄱阳湖之水,润物细无声,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文化建设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的确,生态的魅力不仅在于感受,而且将由于文化的表达,内涵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悠长。由于规划及行动中对文化的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扬帆之初,就拥有了让人为之惊艳的魅力。

跃上新高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勾勒美好未来

画面——

灿烂的阳光下,敞篷车在悠扬的音乐中向前飞驰……镜头拉向纵深——公路美丽的弧线外,碧如宝石的浩渺水域清澈如镜;辽阔的湿地上,候鸟在蓝天下自由翱翔;山峦起伏的大地——生态农庄、绿色城镇、现代工厂星罗棋布;人们的笑脸在画面的叠影中如花一般开放,垂髫的老人、天真的孩子、朝气蓬勃的青年……

这是一个梦?是的,这梦凝聚着数代江西人的理想。

这是一个梦?不!这是赣鄱并不遥远的将来。

这份将来,我们在2万多字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可以细细品读。

这份将来,我们正在广袤的沃野城镇耕耘创造。这份将来,正在世界的瞩目中迎面而来。

规划凸显党和国家期望与关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之初,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2008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听取我省有关汇报后表示:思路有创意,规划有新意。李克强副总理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从规划方案看,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很有支持价值。

9月3日至4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率领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来赣就规划进行调研,并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须立足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编制。根据调研形成的意见和建议,我省在大约10天的时间里,再度对规划进行了完善并最后审议,上报国务院。

12月中下旬,国务院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请国家发改委会同江西省提升完善规划。从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平台。在国家发改委牵头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再度经历了从确定大纲、调研论证、反复修改、精心编制过程。

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赖南京介绍,从大纲到最终完善定稿,规划内容从6个章节,逐步丰富到送国务院审议稿的9个章节,不仅确保了规划科学,而且论证缜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将对中部乃至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最能直接体现这一点的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的提法上,我省最初确定的是: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而送审稿则提出,要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推进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规划浓缩数代赣人的发展梦想

2008年4月14日,南昌召开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工作动员大会,勾勒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蓝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

江西最大的发展实际,是经济欠发达地位尚未改变;江西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是数代人自觉呵护、倍加珍惜的绿色生态。

数十年来,为促进鄱阳湖地区发展,历届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昌九工业走廊、山江湖工程、南昌现代制造业中心、鹰潭世界铜都、景德镇国际瓷都、环鄱阳湖城市群、九江沿江开发等区域战略部署,并投入大量资金,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规划编制之初,我省就明确: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是对以往发展战略的继承,也是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升。

总体目标上,既坚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方针不动摇,又秉持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规划的战略举措上,既坚持实践证明正确的成功做法、成功经验,又勇于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规划编制中,既充分利用原有的规划成果、基础资料和各种平台,又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抓紧研究事关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抓紧提出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

规划体现江西奋进精神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个好规划是关键。对于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崛起龙头的江西来说,拿出一个科学的规划方案,是开拓崛起道路必须攻克的“高地”。

规划编制过程中,领导重视的程度之高、各方面支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方面参与调查研究的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前所未有;规划编制工作者的用心之精、倾力之勤,前所未有。

短短的20个月的时间内,省发改委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省内专家学者、国家级专家学者征求意见会、座谈会,广泛听取并吸纳了专家学者宝贵的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了10多次省直有关部门、有关设区市的征求意见会、工作衔接协调会,各地各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及时有效地提出了许多可行的意见建议,齐心协力加快了规划编制工作进程。

2009年,元宵刚过,我省规划编制的骨干力量就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历时半个月充实完善规划;端午节前后,规划编制人员在京修改规划文本,有的同志连准备中考、高考的孩子也顾不上。

从去年4月底草拟规划大纲,到9月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再到今年国家发改委全面介入规划提升完善,在短短的20个月的时间内,规划文本至少经过了40多次大大小小的修改。

边规划、边论证、边推进——我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过程中强烈的先行先试意识,生动地展示了江西人民实干奋进的务实态度。

我们坚信:这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创新实干、只争朝夕的精神,必将激励全省人民斗志,创造赣鄱更加美好的明天。

亲历

光荣的使命

赖南京: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是江西加快崛起、永续发展的关键,更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的最大的民生工程。

生态对经济发展和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对我们这代人而言,也许有着更多切身的感受,因为我们拥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生态退化的切肤之痛。我老家在赣南瑞金农村。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以及人为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赣南一度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河道淤积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记得当时正值读书年龄,我每逢星期日和寒暑假,都要到很远的地方砍柴——因为附近的山头都光秃秃的,连树根都被挖出来当柴火烧了,我和同村的人砍柴砍到了几十里地以外。由于植被涵养水土的功能极度退化,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方式根本无法维系农村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村的普遍贫困。

惨痛的教训,换来了江西发展思路的转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省坚持实施山江湖工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在加快崛起中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江西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的好转,绿色生态成为江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财富。

但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是一个摸索中的世界性难题,也将是江西谋求长远发展的永恒主题。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以说是抓住了加快富民兴赣进程的关键,同时也使江西成为探索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之路的先行者。

深感自豪的是,我作为具体组织和参与规划起草的一名工作人员,有幸亲历了规划制订的全过程,这将成为我人生中一份珍贵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这份规划,汇聚浓缩了党和国家对江西人民的关爱和期望,也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执政为民的伟大情怀。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要把它转化为现实,依然任重道远,还须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规划的实施,必将创造江西更加美好的未来!

珍贵的记忆

郎道先: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处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层面战略的发展规划。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同志,能够在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中奉献微薄的力量,都是幸运而光荣的。

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没有先例,更没有示范。举个例子,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命名上,专家就经历了反复的论证。在编制规划之初,关于这一发展战略的名称先后有多种提法,包括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等。最后,省委、省政府从江西生态环境特征以及有利于突出重点、整体带动、科学发展的角度考虑,确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各地党委、政府在发展理念上的变化。原先很多地方的领导到省发改委来,目的很简单、很直接——跑项目、要资金,而一碰到涉及生态保护方面的区域规划和试点,就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影响了自身的发展空间。现在就不一样了,地方党委政府担心的是进不了规划“笼子”,发愁的是搭不上这趟难得的“战略列车”。这里面,折射出的是地方施政理念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急功近利的浮躁为着眼长远的战略思考所取代。“富从双手出,福自山水来”——已经成为江西人民普遍的觉悟和认识。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给江西带来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前不久,国家把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暨技术博览会放在南昌召开,世界500强企业代表纷至沓来;英国碳信托基金最近也积极与我省联系,希望进行生态经济能力建设方面的课题合作;一些驻北京的国外机构组织也纷纷来江西推广生态与低碳技术……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江西的被关注度正在急剧上升,江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必定是一个科学反映发展现实需要的战略,必定是为广大群众高度拥护的战略。这是我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

上一条:八方云起·共舞蹁跹 下一条:千秋伟业·恢弘画卷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